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尾椎-----尾骨痛

尾骨痛(Coccydynia

尾骨痛是復健科中常聽到病人抱怨的一種狀況病人有時甚至感覺這種疼痛已經長達一年以上了不過疼痛都侷限在尾骨的位置並不會往外擴散而且在坐著或是要起立時特別痛有時在上大號用力時也特別有感覺,但是一旦大便通過時就會比較不痛了。患者不一定有外傷跌坐的病史而且女性居多有些女生甚至表示在自生然產過後才開始感到疼痛

真正的尾骨痛在直接按壓尾骨時會特別疼痛,但是腰薦椎神經在尾骨周圍所引起的傳導痛並不會因按壓而更嚴重,這是兩者要區別的。

尾骨是由三到五塊小骨所融合成的,再由韌帶與退化的椎間盤與薦椎相連節,所以薦椎與尾骨之間是有些許的活動角度的,一旦因外傷或過度的活動超過正常的角度,就會拉傷這些韌帶而導致尾骨痛了。

女性患者居多的原因之一是生產時胎兒的頭會將尾骨向後撐開。另外因為女生的骨盆比較寬而且前傾,所以坐著時與椅面接觸點比較有機會靠近尾骨上,不像男生是在坐骨粗隆上,所以體重會分布在尾骨上。

尾骨的側面外觀分成四種:第一種是向前彎而且尖端朝前下,第二種是前彎更厲害而且尖端朝正前方,第三種是前彎到尖端有點朝前上方了,最後一種就是尾骨在薦骨尾骨處脫位了。

X光片是評估尾骨位置與活動度最常用的工具:(要拍站立與坐姿來比較)


拍站立照之前不要讓患者坐超過5分鐘,因為脫位或活動度過大的尾骨有可能因為坐太久而還沒自動復位到一般站立時"自然"的位置上。

拍坐姿時背部稍微挺起來,而且一定要等到患者感到尾骨痛的時候才拍下X光片,這才是"最真實"的病況。所以有些患者在未感到尾骨痛之前就拍下片子就有可能拍到"假性正常"的狀況。

在側面的X光片中(站姿+坐姿)有幾種狀況是我們可能看到的:

1)向後脫位(Posterior luxation and subluxation):


若是向後位移超過尾骨前後徑的25%就稱為尾骨脫位了。這是比較常遇到的,患者在坐著的時候,薦骨尾骨或是第一第二尾骨間關節發生向後脫位的現象,但是大部分的人在站立時又自動歸位了。因為一般的X光拍攝都是站著或是躺著照,所以向後脫位常會被忽略掉。這類的患者有比較胖、跌坐病史的趨勢,而且在由坐到站的過程中,通常會覺得比單純坐著來的痛。

2)向前活動度過大(Hypermobility in flexion):


我們比較站著與坐姿時,尾骨向前旋轉的角度若是超過25度就稱為活動度過大。

那到底坐下來時尾骨相對於薦骨是會往前還是往後跑呢?這取決於坐下時(骨盆剛剛碰到椅面的那一刻)尾骨與水平面的交角為何?若是此時尾骨呈現幾近垂直的位置>>>尾骨因為體重的關係傾向向後跑。若是幾近水平的位置>>>尾骨因為椅面的反作用力傾向向前跑。這也可以用來解釋跌坐時的姿勢與脫位的方向之間的關係。在坐下來時(骨盆與椅面剛剛碰到的那一刻)尾骨與水平面的交角稱為尾骨入射角(下圖中的角度i


(圖片說明)圖A是站立照。
B是已經坐下來的片子。
C是將圖A擺在圖B上,並且使薦骨重疊,角度i即為所求。
如果入射角>35度,則坐下來時尾骨偏向於向後跑;假如<12度,則偏向向前跑。


3)骨刺(Coccygeal spicule):


在尾骨尖端的背側面,有時可以看到尖尖的贅生物即是,我們輕觸皮下的部份就就可以感覺到。患者坐著時,有可能會因為壓到而感到不舒服。這個骨刺的現象最常在"固定"的尾骨上發現。

大部分的尾骨痛都是因為跌坐外傷、或是騎機車、長時間坐在地板上,因而造成附著在薦骨尾骨連合處上的韌帶、肌肉拉傷,少數會嚴重到有尾骨骨折、脫位的現象。更極少數的是因為感染或腫瘤所導致的。

通常真正的尾骨痛都會存在有壓痛點,若是沒有壓痛點的話,就要往腰薦椎椎間盤問題、tarlov氏囊腫、骨盆直腸是否有腫瘤、或感染方面來考慮了。

X光或是核磁共振檢查可以得知是否尾骨有骨折、脫位、腫瘤的存在。

治療方面包括:急性期需要非類固醇類消炎劑、冰敷、避免坐太久,而且盡量不要觸碰到尾骨的位置(可利用適當的軟墊將尾骨的位置騰空出來),若是有尾骨脫位的情形,要儘早從肛門內做復位的動作。

慢性期則可以施于熱水浴、以及按摩周遭的韌帶與肌肉(尾骨肌、提肛肌、梨狀肌、臀大肌)等軟組織。物理治療中的超音波治療也有相當的療效。

若是疼痛比較嚴重的話,可以考慮在病灶的軟組織上,局部注射類固醇(消炎)加麻醉劑(快速止痛),基本上只要不超過三次都是安全的。

提肛、夾屁股、kneeling groin stretch的動作


可以適當的牽拉連在尾骨上的韌帶,並且有助於這個區域的血液循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